病例1:

王某,37岁,东营市人,2003年6月21日就诊。

患者腰痛3年,反复发作,腰痛而有坠胀感,联及右下肢,在当地医院诊为“坐骨神经痛”,经过针灸、理疗等治疗,病情始终没有完全缓解来诊。

中医体征:舌淡胖而嫩,双手脉弦紧,右手尺脉外侧有一线状脉,随脉搏跳动时隐时现。

辨证:寒邪外束,痰湿内停。处方:甘草10克、干姜15克、茯苓30克、白术18克、附子15克、独活21克,水煎服。12剂后病情完全缓解,右手尺侧的线状脉消失,嘱用附子理中丸调理善后。

分析:患者舌质淡胖而嫩主患者素体阳气虚弱,无力温化水液,聚湿生痰内停;双手脉象弦紧主寒主痛;具有定性意义的是右手尺脉外有一线脉,为右侧腿腰部经脉被寒湿阻痹,不通而疼痛的特征脉象。笔者于《蠢子医》中见到过类似记载,但是其记载的是上肢疼痛的脉象特征,“右寸外边倒一线,右膀疼痛不能堪;左寸外边倒一线,左膀疼痛不能堪。皆因阳维受风寒,内外夹治方能安。”[2]另外是现代老中医彭应天,发明“药、脉、证、方相印法”,其记述“独活脉”为:“脉象:浮取左手尺部脉管外侧另出现一线状脉,与管壁处于若即若离之间;证候:腰痛、下肢痛、胯痛;病因:风寒湿侵袭腰腿。” [3]结合上述的记载,该患者线状脉出现在右手脉尺部外侧,表示为寒湿侵袭下焦,右侧腰部及下肢经脉不畅。推测患者当有外受寒湿或纳凉的历史,询之患者系钻井工人,有长期野外作业和饮用冰镇啤酒的历史,与脉象所揭示的病因相吻合。给予“肾着汤”加味内服治疗,故能疗效显著。

病例2:

张某,45岁,青州市人,腰痛并向左下肢放射1年,于2004年5月就诊。

此前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诊为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,服中药的祛风通络之品,效果不显。之后根据腰椎CT定位,行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”,术后疼痛仍然不能缓解,来诊。

中医体征:舌淤红,舌边尖尤甚。脉象沉涩淤滞。

辨证:肝郁气滞,脉络不通;治疗:柴胡15克、白芍30克、枳壳12克、红花9克、瓜蒌15克、甘草6克、川牛膝21克、当归15克、川芎12克,水煎服。六剂药完全缓解。口服“血府逐瘀胶囊”调理善后。

分析:患者的脉象特征明显属“肝气郁滞脉”,关于此种脉象的特点,《医家心法》云:“怫郁之脉,大抵多弦涩凝滞,其来也必不能缓,其去也必不肯迟,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,细体认之,是无焰之火也,是无韵之音也,是往来不圆滑也。” [4]现代脉诊高手寿小云氏描述“肝郁脉”的特征是:“肝郁脉特异的脉象成分是诊脉时传到诊者手指的一种酸麻不适感觉,就象手握着石块在玻璃上划时那种感觉(这是脉搏异常谐波增多造成的不适感)”。[5]现代的教科书等均描述肝郁的脉象为弦脉,这是不真正懂临床脉象人云亦云现象,笔者体会单纯的肝郁其脉象特征正如上面所述,当患者夹杂有因生气而时时产生痛恨或记恨时才表现出“弦”象,这是生气心理脉象效应的附加成分。寿氏也认为“许多肝郁脉往往带有一定的弦脉的成分,但也可以不弦,表现为28种脉象中的其他脉象形态”。[6]根据脉象的特征判断,询之患者除腰痛外患者一年前曾有郁闷生气,不得宣泄,胸闷背胀的历史。治疗给与“柴胡舒肝散”配伍活血通络之品,有立竿见影之效。从心理情志因素论治“坐骨神经痛”的报道不多,笔者曾见到肝郁气滞后出现“面神经炎”者,用舒肝理气加活血通络之品获愈,结合二者考虑,可能是肝郁气滞,情绪郁闷,导致植物神经功能障碍,影响了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而出现了无菌性炎症,求得了治病之本,故能获得较好疗效。其更深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。

病例3:

高某,男,82岁,腰痛向右下肢放射半年,腰椎CT显示:腰椎增生;腰椎3-4、4-5、5-骶1椎间盘突出。迁延服用祛风通络、温阳散寒和活血化瘀等药物效果不显。于2007年4月以“坐骨神经痛”住我院神经科病房治疗,入院后查体发现,患者腹大平软,按之稍硬,大便秘,双下肢轻度浮肿,按之凹陷。舌体胖大,色暗,舌苔厚腻,脉象沉滞稍见滑象。

辨证:食积化痰,痰瘀阻络:治疗:陈皮12克、半夏9克、苍术20克、茯苓21克、甘草6克、山楂12克、莪术12克、附子15克、桂枝9克、党参21克,水煎服。并嘱适当控制饮食的质与量,六剂后,疼痛明显减轻,腿部浮肿消退,十二剂疼痛完全消失,出院巩固疗效。

分析:脉象沉滞稍见滑象,是食积之脉象,这种脉的特征及所主病机,从古至今认识比较明确,那么如何与坐骨神经痛的相联系?从患者的外部征象可以看出,患者属于“土形之人”,胃肠大,平时的饭量较大,年轻时尚能随食随消,年老后中气亏虚,饮食不能及时消化而形成食积,聚湿生痰,沉积于下焦,阻痹气血的运行,故出现腰腿疼痛和双下肢的浮肿,治疗给与消食化积,健脾益气之香砂六君子汤加附子桂枝有效。观其先前用过的中药,其中温阳通络之品并不少,但是始终未曾见效,实践证明应用消食化积为主的治法对路。

      原文《凭脉辨治腰腿痛病验案及体会》发表于中华中医药学刊。